將底部裝了芯片的垃圾桶放在指定位置,上方攝像頭拍照上傳云端、下面重量感應器精準稱重,短短三秒,一份包含戶主信息、AI識別結果的桶內垃圾“體檢表”就出現在車載屏幕上……近日,在紹興市柯橋區(qū)楊汛橋街道竹園童村,正用智能垃圾車挨家挨戶收集廚余垃圾的王阿四笑著告訴記者:“我的包干區(qū)有118戶人家,以前收一圈要5小時,現在只需3小時,高科技真是好。”
據介紹,竹園童村共有460多戶本地居民和2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。用智能代替人工,是該村破解垃圾分類落實難、管理難的一個新招式。“沒有這個車子前,我們都是人工翻檢村民的垃圾桶。”在該村垃圾分類一站式服務中心,垃圾督導員周妹華給記者翻看以前的照片,“收集員弄得一身臭味不說,發(fā)現分類錯誤的情況,也難以保存相應的證據。”
在住戶集中的村內美麗鄉(xiāng)村示范區(qū),竹園童村建造了占地4平方米的智能垃圾分類亭。當周妹華拿著一些塑料垃圾走進分類亭時,配了紅外線感應器的垃圾桶會自動打開。垃圾被投入垃圾桶后,電子屏將對分類情況進行評價。
“這些數據將匯聚到后臺,成為我們考核的依據。”周妹華說,如果垃圾投放準確,每戶每天可積累一分。根據月度積分的高低,后臺將給予每戶人家紅、綠、黃3種垃圾分類榮譽碼。“這些積分還可兌換日常用品,一個積分相當于一元錢。現在村民的垃圾分類積極性都很高。”周妹華說。
據介紹,自智能化垃圾分類模式開啟后,短短2個月時間,竹園童村的垃圾分類合格率就從40%上升到86%,周邊村子紛紛前來取經。目前,楊汛橋街道正謀劃建立全域垃圾分類智能化系統(tǒng),實現各村垃圾分類情況一圖查詢、一網督辦。